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称,欧洲防务局一份新的报告显示,欧盟去年的防务开支总额为超预期的3430亿欧元(4020亿美元),创下了新的纪录。该机构表示,预计2025年防务开支将进一步增加到3810亿欧元。
近两年,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以及美国收缩对欧安全承诺的多重背景下,欧盟防务开支持续上升。大手笔的军费投入,前景如何?能否为欧洲带来真正的安全?本报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就此进行解读。
哪些因素推动欧盟军费高企且不断增长?
欧盟想做的不只是应对当前乌克兰危机外溢的风险、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以及美国减少军事保护的压力,还希望通过持续的军费增长,以更主动的作为来实现长期地缘政治转型目标
【观察】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称,2024年欧盟防务开支增长速度超过了欧洲防务局的预期,比该机构在2023年底的预测多出了170亿欧元。创纪录、超预期的防务支出由整个欧盟不断增长的预算推动。2024年,除了葡萄牙和爱尔兰之外,其他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增加了防务预算。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年准备就绪》白皮书,希望通过增加对国防工业的投资、鼓励联合采购、提高军工产能等措施,使欧洲在2030年拥有强大的国防能力。这份白皮书与同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用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一脉相承,均旨在调动欧盟的资源,加强防务自主。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洛伦佐·斯卡拉萨托表示:“欧洲已进入军费支出高企且不断增长的时期,而且这种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持续下去。”
【解读】
崔洪建:两个主要因素导致近两年欧盟防务开支大幅增长:
一是乌克兰危机让欧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安全威胁”,进而刺激许多欧盟成员国增加防务开支。具体来看,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靠近俄罗斯的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防务开支增幅较大;距离俄罗斯较远的国家,防务开支增长相对有限,甚至葡萄牙、爱尔兰两国去年的防务预算还出现下降。
二是美国想让欧洲盟友自行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多次喊话要求北约国家提高军费。6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通过了“5%军费目标”,即北约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5%。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1个国家加入了北约。北约成员国提高军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欧盟防务开支的增长。
这两年,无论来自俄罗斯还是美国的压力,实际都超出欧盟预期,使欧盟相对被动。但目前,欧盟试图变被动为主动,将应对短期挑战与进行中长期战略调整进行结合。3月,欧盟公布了《欧洲防务未来白皮书》以及“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提出将调动8000亿欧元用于加快欧盟整体防务建设。欧盟想做的不只是应对当前乌克兰危机外溢的风险、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以及美国减少军事保护的压力,还希望通过持续的军费增长,以更主动的作为来实现长期地缘政治转型目标。这也是欧盟防务开支在2024年已高达3430亿欧元的情况下,2025年仍将继续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盟军费主要用于哪些领域,将带来“国防红利”还是资源浪费?
欧盟防务开支的主要方向:短期,补库存;中期,搞研发;长期来看,推动全面、系统的军事结构转型。在防务开支增长的表象背后,欧盟重整防务还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整合问题,不仅涉及意愿和立场的统一,也包括各成员国资源和能力的整合
【观察】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称,欧盟高水平的防务开支主要是由各国购买新装备以及欧盟27个成员国研发资金增长推动的。据欧洲防务局计算,装备采购同比增长39%,研发支出增长了20%。
针对欧盟防务开支攀升,有媒体称欧洲军火工业将迎来“黄金时代”,也有批评声音指出这是“国防开支海啸”。
“德国之声”报道称,军工领域良好的商业前景引起了德国民用企业的关注,特别是大众汽车等当前业务承压的公司。据悉,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正通过现有的军用卡车生产合作与大众汽车定期举行会谈。
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初始阶段,增加防务开支给欧洲经济带来的好处很有限。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北约的欧洲成员国过去10年累计防务开支超3.15万亿美元,但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军事能力。由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共同防务建设与国家主权让渡的矛盾,不管是在欧盟还是在任何小多边框架内,都难以摆脱防务建设资源分散和重复低效建设的痼疾。
【解读】
崔洪建:欧盟防务开支的主要方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短期内,补库存,即提升坦克、飞机、无人机等主战武器的产能,一方面解决对乌军援产生的资源紧张问题,另一方面确保自身防务安全。
中期内,搞研发,即针对乌克兰危机的战场形势,加大对无人机、防空系统、远程攻击武器等军事装备的研发,以弥补暴露出来的短板,提升战斗力。
长期来看,推动全面、系统的军事结构转型。此前,欧盟高度依赖美国通过北约提供的安全保障。未来,欧盟要增强防务自主性,除了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之外,更需要在指挥系统、信息系统、情报系统等软件部分进行长期的系统性建设。
大幅增长的防务开支会在短时间内给许多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经济以及欧盟整体预算结构带来变化。但对欧盟来说,安全已成为最大挑战,算“经济账”时必须纳入安全、政治的考虑。同时,英法等国试图牵头打造“军工联合体”,通过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投入来推动“再工业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接下来军工产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经济形成短期刺激。
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防务开支增长的表象背后,欧盟重整防务还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整合问题,不仅涉及意愿与立场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将各成员国现有资源和能力整合到一起。各成员国避免各搞一摊的“小而全”模式,在互信的基础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走出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困境,形成欧盟整体军事实力的真正提升。
巨额军费能否为欧盟带来真正的安全?
真正的难点在于“软件”。比如,如何独立于美国,自主搭建完整的防务体系,解决在指挥、情报、后勤等方面的短板以及跟上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如何提高军队素质、积累实战经验。许多欧盟成员国短期内仍难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观察】
一些观点认为,欧盟防务支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军力提升。荷兰莱顿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卢卡斯·米列夫斯基说:“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发展。”
近年来,欧洲国家不断呼吁加强“防务自主”,欧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防务事务。去年6月,欧盟峰会通过欧盟未来5年的战略议程,将安全和防务列为欧盟政策的首要考量。但有分析指出,由于欧盟成员国对安全防务的认知存在分歧,军事装备依赖美国,防务投入面临资金压力,要建立独立军工体系、真正实现“防务自主”道阻且长。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北约欧洲成员国进口的武器中,64%来自美国,相较于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52%,美国军火占比升幅明显。这表明,欧洲军工产业深度嵌入美国体系,要想在防务方面实现自主面临巨大挑战。
【解读】
崔洪建:不少欧盟成员国此前在武器研发制造领域具备一定基础,因此随着防务开支的增加,武器装备方面将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但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
比如,如何独立于美国,自主搭建完整的防务体系,解决在指挥、情报、后勤等方面的短板以及跟上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如何提高军队素质、积累实战经验?在这些问题上,前期投入很难体现为有效的产出。欧盟要保证其投入的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此外,目前部分欧盟成员国内部,无论民众还是政界,仍然存在反对进行过多军事投入的声音。如果无法达成进一步的共识,扩大防务开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反效果。
欧盟增加防务开支,为未来的防务自主提供了一定客观条件,但目前最缺乏的是主观条件:
一方面,许多国家短期内仍难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不仅是机制建设层面的依赖,也涉及心理层面的依赖;
另一方面,投了这么多钱,具体针对谁?欧盟内部始终存在一个老问题,即27个成员国的安全关切、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并不相同,波罗的海三国更关注来自俄罗斯的传统安全威胁,南欧国家更关心来自中东的难民、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即便当前欧盟内部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俄罗斯,但绝大多数国家并未做好未来与俄罗斯长期对抗甚至兵戎相见的准备。欧盟军费增长如此之快,但如果不能帮助其摆脱“受俄罗斯威胁”和受制于美国的状况,其投入的效率和效果又如何评估?因此,客观上欧盟在进行能力建设,但实际上缺乏明确一致的目标、真实的集体意志以及意志与能力之间的相互匹配。(本报记者 严 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1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