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网光伏电站的不断涌现,让埃塞俄比亚偏远山区牧民不再为用电难发愁;100兆瓦光伏电站在数月内建成,令赞比亚铜矿区的球磨机不再因水电供应不足而停工;南非红石光热电站项目的熔盐塔,正将白天的光热储能转化为深夜的稳定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中非电力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
小而美——
微电网改善民众生活
埃塞俄比亚贝奥所村牧民胡尔克斯终于用上了手机,夜晚家里也不再黑暗——他所在的村子两个月前通电了。这个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偏远村落,因离网光伏电站变得更具活力。“再也不必担心没电了,感谢中国朋友带来稳定的电力。”胡尔克斯高兴地说。
今年7月,由中国国家电网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离网光伏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包括贝奥所村在内的8个偏远地区实现通电,科利尔村也是受益村落之一。村医哈斯里说:“之前用柴油发电机,电压不稳,不少医疗器械不敢使用。现在的光伏电站有储能电池,电压稳定可靠。”村里的超市经营者特斯法耶说:“大家白天干活,晚上还可以做手工补贴家用,钱包慢慢鼓起来了。”
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农村地区远离电力主干网。具有“通电快、成本低、可持续”等多方面优势的离网光伏电站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推广。埃塞俄比亚水利能源部前部长塞拉西·贝克利表示:“埃塞俄比亚离网光伏电站项目是国家电力普惠计划的重要一步,中国企业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非国家马里,中企援建的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共安装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还同时配备太阳能路灯、水泵等适用系统,惠及当地上万民众;位于非洲中部的喀麦隆,中企协助当地建成超过400个农村离网光伏电站项目。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近年的数据表明,离网光伏系统贡献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超过半数的新电力连接。中国在这一领域经验丰富,帮助非洲实现更广泛的电力可及。”
快而强——
大项目促进社会发展
赞比亚中央省奇桑巴区,一片上百公顷的光伏“海洋”铺展在地平线上。这是该国装机规模最大的单体光伏项目——凯布韦100兆瓦太阳能项目。
近年来,南部非洲干旱少雨,赞比亚原本倚重的水电严重短缺。“以光补水”,建设凯布韦100兆瓦太阳能项目成为当地应对电力问题的迫切之举。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出席了中国电建举办的“赞比亚电力发展论坛”,双方签署下凯富峡、卡里巴等多个百兆瓦级光伏项目,同年7月开工的凯布韦100兆瓦太阳能项目建设进入“加速期”。今年6月30日,凯布韦100兆瓦太阳能项目并网发电。
今年4月,中企承建的埃及苏伊士湾2号项目全场并网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总装机容量5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满足超百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电能是非洲工业化的基础动能,非洲国家普遍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科特迪瓦圣佩德罗大学校长梅泰·梅凯表示,“中国在技术、资金及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非洲全方位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逐步实现能源自主。”
谈及中企承建的坦桑尼亚朱利诺水电站,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朱利诺水电站是坦桑尼亚乃至非洲在建的最大水电站之一,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兆瓦,是坦桑尼亚优先发展的重大电力项目。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坦桑尼亚近四成的用电需求,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上万人次的直接就业机会,有效提升了坦桑尼亚的社会生产力。”
新而久——
多领域满足非洲需求
在南非北开普省波斯特马斯堡镇,占地超百万平方米、由4万多面定日镜所组成的“钢铁向阳花”逐日而动,镜面汇聚的光能通过数十米高的光热转换塔收集、转化、储存,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这就是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的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它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首个采用塔式熔盐储能技术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项目总工程师谢彦军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并网发电解决了当地20多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在南非西开普省的山峦之间,中国电建承建的南非奥亚混合能源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是全球目前在建最大的将光伏、风能和储能相结合的混合能源项目,建成后将为南非电网提供可靠稳定的清洁能源,为南非乃至全球新能源发展提供示范。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认为,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将其在非洲的能源投资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这与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相一致。
南非《外交》杂志主编克里坦·巴哈纳表示:“中国对非合作充分考虑非洲发展需求,顺应了非洲国家普遍推行的能源转型战略。中国在非洲各国展开的电力等能源合作项目看重可持续性,并通过项目培养了大批当地劳动技能人才,他们成为非洲国家实现能源自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中方结合非洲实际需求,已累计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22万余名。作为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品牌,鲁班工坊已在埃及、南非等15个非洲国家建成并投入运营。从事中非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多年的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陆志雷说:“能源领域是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相关人才培养一直是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重点。如今,越来越多非洲技术人才通过在中国学习、在中国项目工作,成为所在国家的技术能手,为非洲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邹 松)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7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