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为期3天的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在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闭幕。图为观众在现场观看机器人售货演示。
观众在智博会现场体验机器人爬楼梯。
观众在智博会现场欣赏机器狗表演。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中国将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消费提质等6大行动。
这个“加法”怎样做?9月5日至7日,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智博会上,记者探访人工智能(AI)是如何“做加法”的。
为产业发展“加”动能
——各类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看AI如何胜任多种工作
“AI赋能,数智向新”是本届智博会的主题。多家人形机器人领先企业参与了智博会。在这里,记者现场领略了AI如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大展身手”,为产业发展“加”动能。
收到指令、移至操作台前,举起银灰色机械臂……来自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柔性制造具身智能机器人“AIX艾克斯”,在“工作台”前忙活着。
外观上看,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造型,“AIX艾克斯”与人形机器人更接近,更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变动的柔性生产场景。更大的不同在内部,智昌科技自主研发的感算控一体化AI控制器,突破了数据处理加载速度慢、算力不足、响应控制滞后等技术难点,让人形机器人可以在真实物理环境下执行多样性任务,从“工具”升级为“思考者”。
在工业领域,擅长“穿针引线”的双臂穿线机器人,通过视觉协同技术生产钢帘线;在医疗领域,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医生”实现了柔性器械亚毫米级精准操控,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针对产业发展不同应用场景,智昌科技提出了众多机器人解决方案。
对AI而言,人形机器人是躯体,传感器是耳目。高效、准确完成各种工作,必须耳聪目明、身形矫健。AI如何听、看、感受?记者走访了多家链上企业。
和人类一样,双目视觉能让AI“看”得更清。复杂场景下的物体识别、动态障碍物规避,精细操作中的姿态校准,人机协作时的安全预判,都离不开“视觉”。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双目深度视觉解决方案,精准识别户外强光、细小物体、半透明材质,打造“目光如炬”的AI。
灵敏的触觉、灵活的关节、灵巧的手足,确保行动自如。在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六维力传感器为人形机器人赋予堪比人类的“全身触觉”,可实现力控、摆动稳定控制和安全控制等功能,用于机器人的“手腕”和“脚腕”等处,助力AI平衡步态、安全避障。
人类还要“精通”AI的语言——代码。在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企业通过“通识培训+工作坊”模式,帮助员工写代码、懂AI,提升全员AI数字素养。目前,敏实集团实施的一系列AI项目已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节能减排等业务场景。
为消费提质“加”活力
——现场版“百镜大战”,看AI如何打造多彩消费场景
AI如何推动消费提质?
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走出家门,轻若无物的AI眼镜让当天行程与街景导航浮现在眼前;写字楼里,人形机器人为上班族当起“助理”,帮忙冲泡咖啡、回复邮件;地铁内,虚拟现实设备让孩子们眼中的车厢化为海底乐园;虚拟演唱会上,观众只需戴上头盔,就仿佛置身舞台,甚至可与歌手互动……
类似的消费场景已不再遥远。本届智博会上,各类数智场景应用开放体验活动人气满满,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学习桌,就让小朋友们惊喜不已:AI智能语音控制系统成为学习好帮手;随时匹配身高保持科学视距、坐立交替保护脊柱健康;搭载AI的“聪明书桌”,可以跟着孩子的个头一起长。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被业内人士统称为“扩展现实”(XR),也在智博会掀起数字消费热潮。
2025年被业界称为“AI眼镜元年”。今年以来,小米等业内“大厂”发布AI眼镜,掀起“百镜大战”;“6·18”期间,京东平台AI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近7倍……在智博会展区,记者看到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成为明星,吸引观众争相体验,俨然“百镜大战”现场版。
“大型会议上,AI大模型通过眼镜将与会嘉宾的背景信息‘名片’呈现在你眼前;当你买的新房还是毛坯房时,戴上眼镜,AI就能自动生成不同装修风格供你参考、选择家装方案……”智博会上,万有引力首席执行官王超昊展望了智能终端“万物智联”的广阔前景。
作为AI的重要消费载体,XR设备还将在哪些方面提质?“防晕”“减重”是关键。
王超昊介绍,万有引力通过优化空间计算芯片性能,将延时降低至10毫秒以内,仅对注视点中心位置使用高分辨率渲染,在降低计算量和能耗的同时减轻用户眩晕感。同时,在轻便性方面向普通眼镜形态靠拢,大幅提升续航时间,让AI眼镜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
AI商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大模型“拼算力”产生的能耗问题也值得注意。
作为一项模仿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的技术,类脑智能或将为AI消费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人脑每天的能耗约20瓦,相当于一个灯泡,却能生产无限的创意。类脑智能凭借毫瓦级功耗,能在机器视觉、家用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场景提供绿色解决方案。”时识科技首席执行官乔宁说。
乔宁介绍,该公司正在研发可用于XR领域的新一代类脑融合视觉芯片,将类脑智能“感算一体”的优势注入芯片后,可实现眼球微动追踪,在降低设备功耗的同时,有望将精细化的虹膜识别用于“刷眼支付”等消费场景。
为城市治理“加”新意
——为城市“拷贝”数字空间形态,看AI如何塑造智慧城市
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人工智能“做加法”,数据要素“做乘法”,正有力地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本届智博会沉浸式打造“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在城市治理及金融、教育、文旅、商贸、港航物流、农业、无障碍助残等领域特色场景应用体验,揭示AI如何引领城市运行变革。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从无到有的演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参观者。在这个虚拟空间内,各类主体能够安心存储使用数据,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启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唤醒“沉睡”的海量数据资源。
以宁波为例——作为首批国家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宁波正运用AI技术,为城市数智化转型提速。如今,全市累计归集公共数据超1000亿条,公共数据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开放数据量近100亿条,并与浙江金华、新疆霍尔果斯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立了区域协作机制。
在海洋、内河、湖泊等水域治理领域,宁波上航测绘股份有限公司推动AI技术融入测绘行业,让各种水下地貌复刻于数字世界,为航道疏浚、水利工程规划、生态保护提供可靠支撑;高效识别沉船、桥墩、海上风电桩等水下构筑物及障碍物,助力水下工程运维、应急搜救;编织“海洋感知网”,实时监测海域流速、流向、水质、温度等参数,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服务。
AI为城市添加数据“拷贝”,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底座。通信运营商在该领域拥有巨大资源优势。
记者了解到,中国电信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正打造低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底座、低空智联网络以及星瀚低空基础设施运管、星巡低空服务监管、星云低空飞行作业等3个平台,服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利建设、城乡治理等场景。中国移动持续优化全国算力布局,已建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大湾区等4个核心节点。在浙江宁波,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面向政务、教育等领域,推出公有云和私有云一体机等产品,结合细分场景,以AI提供政务问答、个性化教学等服务。
专家认为,AI从“语言智能”迈向“空间智能”,将进一步赋能城市治理、重构城市形态。
“大语言模型的爆发让AI价值被大众所熟知,但语言能力仅仅是AI的‘冰山一角’。”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曾文军表示,AI在语言处理能力方面已趋于成熟,但空间理解能力仍是制约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未来,应由政府牵头打破各个数据孤岛,建立多模态标注中心,加速国产算力生态建设,优化数据隐私与伦理治理,让AI具备“空间智能”能力。(本报记者 汪文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0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