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在这场刚刚结束的盛会上,一系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新成果亮相:跨语言交流“神器”、能够实时翻译100余种语言的AR眼镜,在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斩获百米“飞人”的冠军机器人,融入传统非遗工艺、吸引外国友人目光的“国潮”文创……这些产品获得全球口碑的背后,正是跨境供应链整合、数字营销服务、技术本地化支持等新型服务体系持续蓄力升级,为中企扎根全球市场铺平了道路。
金融搭桥 内外联通
企业出海,资金流动无疑是一大挑战。在本届服贸会上,多家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用多样的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为我国企业出海构建了通达的桥梁。
作为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本届服贸会上给出了助力企业出海的“工行方案”。中国工商银行聚焦外贸企业“融资难、回款慢、风险高”等问题,在构建全球化网络与专业化金融服务上持续发力。截至2024年末,工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在4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8家境外机构,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超100万亿元,为服贸企业跨境结算提供了高效、安全的通道。同时,工行还为跨境企业提供多种融资产品,助力出海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截至目前,工行累计支持 “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超500个,承贷额超600亿美元,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此外,工行还牵头成立覆盖18个国家的中欧企业联盟(CEBC),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工商合作,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广阔机遇。
金融机构的专业支持不仅实现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还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风险、直面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在这座稳固的金融之桥上,无数出海企业正向广阔的国际市场迈出他们坚实的“第一步”。
平台支撑 通达全球
除了“真金白银”的金融支持外,服务平台的建设也是助力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服务平台能够在跨境经营的全过程中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本届服贸会期间,第十届“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论坛召开。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带着跨境商事法务的最新经验和成果亮相,在‘一带一路’法治研究、域外法查明、项目对接融资、风险防范化解、国际商事调解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降低了企业在不同市场规则下经营的风险,便利了海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国际人力资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企业出海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全球用工解决方案、全球人才解决方案、全球商务代理解决方案三大方面,能够通过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亚太、非洲以及中东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帮助企业快速合规地在目标国家雇佣和管理员工,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出海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北京国际人力还协办了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汇聚10余个国家的50余家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等,搭建起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致力于成为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北京和北京创新资源走向世界的渠道。
服务平台以多种多样的新质服务让中国企业放心地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从人才与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到涉及域外法律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国企业“通达全球”的愿景正在由概念成为现实。
政府服务 链接资源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同时,企业出海离不开政府服务的保驾护航。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支持下设立的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亮相本届服贸会,该基地是全国首个由政府主导的、一站式服务数字生态出海的创新服务平台。基地可为出海企业提供出海咨询、海外推广、商机资讯、订单撮合、人才供给、合规认证、政策通办以及落地保障等公益服务。在为中小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帮助企业高效链接海内外官方资源。目前,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基地同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的官方机构及29个本地化商协会或企业等组织建立沟通合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经营提供保障。
在本届服贸会上,我们不仅能看到政府对企业跨境经营的悉心帮扶,还能看到国家对文化出海传播的大力推动。在服贸会河南省展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封)通过实物、展演、视听三维联动的方式展现了中原文化出海传播的最新成果。2021年,国际文化出口基地(开封)成为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认定的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多年来该基地致力于河南文化产业的国际推广,还在今年成功登陆大阪世博会,成为了中国文化出海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当前,我国企业出海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据商务部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9万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服务出口1.7万亿元,增长15%。在这些新服务的加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企出海仍将延续良好态势,为全球贸易复苏注入动力。(海外网 柳天澍 李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