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一家三甲医院新设“浑身不得劲门诊”,引发广泛关注。然而挂牌不到5天,这个门诊就被叫停。
院方解释称,该门诊因“名称不合规范”而临时取消,后续安排需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此事一出,再次将公众视线引向医疗机构门诊命名的规范性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门诊命名并非个例。“不爱上学门诊”“不爱上班门诊”“男题门诊”“生命能量修复门诊”“基因逆龄门诊”……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医疗机构的门诊命名越来越“放飞自我”。
有的门诊名模糊、笼统,患者难以判断诊疗范围;有的利用谐音、夸张词汇吸引眼球,暗示疗效,误导就医选择;还有的套用“协和”“华山”等知名医院名号,涉嫌“山寨”,扰乱医疗秩序。
这些乱象不仅增加了患者挂号时的困惑,容易导致挂错号,也损害了医疗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门诊命名应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明确指引。
此次,这家医院的“浑身不得劲门诊”虽由主任医师牵头,针对亚健康状态提供综合调理服务,但其名称过于宽泛,既不符合门诊命名基本要求,也容易引发误解,因而被叫停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同样针对“浑身不得劲”的健康问题,江苏南通市中医院不久前开设的“亚健康专病门诊”却广受好评。该门诊在命名上采用规范术语,在宣传中巧妙结合群众通俗表达,既保持了专业性,又贴近百姓认知。
该门诊一经“上线”就异常火爆,来挂号的人群中,除了中老年人,还有不少常年熬夜的年轻人。两相对比可见,规范命名并非限制创新,而是引导医疗机构在科学、合规的前提下,合理设置科室名称,最终方便患者就医。
对患者而言,挂号是就医的第一步,门诊名称就是寻找服务的“导航”。清晰、规范的名称能帮助患者快速准确地匹配所需服务;反之,则可能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甚至延误病情。
长期以来,医院门诊因专科划分过细屡受诟病——患者往往难以判断应该挂哪个科,或因疾病涉及多个科室而不得不辗转奔波。对此,近年来,以疾病或症状为核心、整合多学科资源的“专病门诊”逐渐兴起,为患者提供精准、便捷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规范命名不仅能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2023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特色门诊,提供更加丰富的门诊诊疗服务。
实践中涌现的一批门诊,诸如“戒烟门诊”“减重门诊”“睡眠门诊”等,其名称既通俗易懂又专业精准,已成为值得推广的典范。然而,也有少数医院试图通过网红式命名博取流量,对此应明确,医疗服务的根本在于治病救人,任何创新都应以此为出发点,而非追求一时热度。
门诊名称看似小事,却关乎医疗行业的专业度和可信赖度。它不仅是患者接触医疗服务的第一印象,更体现着医疗机构的责任感与职业操守。医疗机构应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但任何创新都不可逾越专业底线。
未来,期待更多医院回归医疗服务本源,在规范中求创新,于细节处见温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信赖的健康服务。
文/话枚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