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观赏阿尔塔米拉博物馆中的岩画复制品。
颜 欢摄
深入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亚大区的山地,林木葱茏,溪水潺潺。公元前36500年至公元前11000年左右,远古人类生活在这片岩石深处不起眼的洞穴里,点燃兽脂火把,用矿物颜料,以手抹、口吹等方式绘下跳跃的野牛、奔跑的鹿群。这里是“史前的西斯廷教堂”、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艺术殿堂之一——阿尔塔米拉洞。
洞口不大,洞窟长约270米,洞高两三米,走进去,仿佛走上漫长的时光之路——洞内保持着石器时代面貌,石斧、石针等散落地面,雕凿平坦的巨大石榻引人注目。抬头,长18米、宽9米的洞穴顶壁上,150余幅岩画栩栩如生:数头欧洲野牛随着岩石的自然凸起绘就,有的牛背弓起,有的躺卧休息,形态各异;赤鹿昂首翘尾,巨大鹿角如冠冕般高扬;一匹野马回首侧目,仿佛正从洞壁跃出,奔入原野……
据考证,岩画颜料取材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掺和动物油脂,色彩至今鲜艳夺目。现代研究表明,阿尔塔米拉洞岩画并非随意涂抹,而是巧妙结合岩壁自然形状与光影条件绘就,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感知与艺术构思,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马格德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发现阿尔塔米拉洞是个有趣的故事。1879年,一个名叫玛丽亚·萨乌图拉的小女孩随父亲进入此洞,在昏黄的光线中看到野牛轮廓,惊呼出声。她的父亲、考古爱好者马塞利诺·萨乌图拉立即意识到,这些并非现代人涂鸦,而是远古先民留下的画卷。
当时学术界并不认可这一惊人发现,19世纪的欧洲尚未准备好接受“原始人”竟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直到几十年后,更多旧石器岩画的出土和考古成果表明,史前智人已经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与美学意识,他们的绘画不仅记录捕猎过程,更可能是信仰与精神的表达,阿尔塔米拉洞中的壁画才被世人重视。
1985年,阿尔塔米拉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并称为欧洲旧石器时代艺术巅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人类最早的象征艺术成果之一,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可惜的是,伴随洞穴声名鹊起,参观人数不断增长,原洞穴出现氧化和霉菌问题。2002年初,阿尔塔米拉洞被正式封闭,仅对极少数科研人员开放。为保护遗产、延续记忆,西班牙政府在原址不远处修建阿尔塔米拉博物馆,1∶1复制建造了“新阿尔塔米拉洞”,使公众仍能一睹其艺术风采。
如今,博物馆中游人络绎不绝。节假日,来自欧洲各国的家长带孩子来参观。昏暗洞穴中,孩子们仰望洞顶的奔牛图像,了解“远古画家”的传奇故事。馆内,互动展览内容丰富,既有考古工具体验,也有虚拟绘图与多媒体讲解,让孩子们在游戏与探索中感受人类早期文明的魅力。
站在阿尔塔米拉洞的穹顶之下,即使只与一幅壁画对视,也足以令人屏息。没有文字的年代,人类用图像记录世界、传递信仰、表达情感。西班牙语中,“阿尔塔米拉”是“从高处瞭望”的意思,人类先祖仰望星空,在火光下追逐鹿群,在岩壁上描绘世界。后世透过石壁上的色彩,将人类的历史视野投至更远处的起点。
这沉默的对话,跨越万年。(颜 欢)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0日 第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