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客新闻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 共赴民族复兴伟业(侨界关注)
2025-09-08 08:38:4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类: 海客新闻

9月3日,天安门广场放飞气球和鸽子。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张素久(中)与女儿朱小久(左)、儿子朱一山在北京团聚并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9月3日,马列(前排右二)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

受访者供图

观众拍摄空中护旗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观礼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代表。他们挥舞着国旗,炽热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阔步走来的人民军队、一一通过的战略重器、振翅长空的战鹰梯队……自豪与自信,感动与感慨,千言万语在胸中激荡。侨胞们纷纷表示,将铭记8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见证历史时刻 备感自豪荣光

“这既致敬了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又展现了新时代强军风貌,彰显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融合”

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由儿女陪伴在观礼台就座。她是著名抗日将领张治中将军之女、旅居美国洛杉矶的张素久。女儿朱小久、儿子朱一山分别从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赶赴北京,和母亲共同见证历史时刻。

“我们一家人在天安门广场团聚,太有意义了!”英国华人律师朱小久感慨。

1949年10月1日,还是学生的张素久在天安门广场打着欢快的腰鼓,庆祝新中国成立,并亲历新中国第一次阅兵盛典。2015年9月3日,她受邀观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这次故地重游,看到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张素久备感振奋,“经历过战争年代,我深知强大国防才是和平的保障。”

空中护旗梯队铁翼飞旋,直升机上悬挂着醒目的条幅“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引起一片掌声与欢呼声。“三个‘必胜’,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卢森堡—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杭州市侨联兼职副主席朱培华说。

“整场阅兵式让我心潮澎湃,备感荣光!”第五次受邀在天安门广场观礼,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十分激动。他关注到本次阅兵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一老”是抗战老部队,“一新”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这既致敬了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又展现了新时代强军风貌,彰显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融合。”

新型坦克、步兵战车等新一代传统陆战兵器,无人、水下、网电等领域新型作战装备,高超声速导弹、战略导弹等国之重器……装备方阵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动地而来。观礼台上,巴西华人华侨青年联合会会长周伟不停拍照,记录精彩瞬间。

“有幸在现场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军队和装备,我感到无比自豪!”周伟说,巴西华人华侨青年联合会在当地组织侨胞集体观看阅兵直播,跨越10多个小时的时差,感受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为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人民军队点赞。

“80年前,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世界人民一道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和平。这场盛大的阅兵既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是为了凝聚和平发展力量,携手迈向未来。作为青年华侨,我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自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泰国河北总商会会长郭晓辉说。

传承赤子情怀 赓续奋斗精神

“这不仅是家族历史,更是万千华侨抗战故事的缩影。这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赓续精神、奋勇前行”

“无数革命先辈的牺牲与付出,换来祖国今日的和平与强大。我们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并代代传承下去!”观礼台上,缅甸归侨、云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林晓昌举起手机,拍下猎猎旌旗,并记录下心中最强烈的心声。此刻,义父林福来生前常常讲述的南侨机工往事浮现眼前——穿越轰炸运送机枪炮弹,含泪埋葬战友遗体,在泥石流中抢通道路……

1939年,滇缅公路成为维系抗日战略物资输入的“生命线”,但中国国内极度缺乏熟练司机与修车人才。在南侨总会的号召下,短短数月间,超过3000名南洋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成立“南洋华侨机艺工程回国服务队”,即南侨机工,投身抗日战场。林福来正是其中一员。

从出资在云南畹町建起“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到推动在畹町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这些年,林晓昌持续挖掘、研究和传播南侨机工历史。“这既是对父亲及其牺牲战友的告慰,也是提醒年轻一辈不忘历史、奋发图强。”他说。

抗战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全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空前团结,共赴国难。那段岁月,至今仍深深镌刻在许多华侨家庭的记忆深处。

“从小,我就听长辈们讲,我的二姑爷爷为支援抗战,变卖他越南公司所有财产,购置医疗器材和药品送到前线,并带领我的3位叔公作为军医奔赴战场救治伤员。”年近八十的挪威侨胞、杭州市侨联海外顾问马列坚定地说,“这不仅是家族历史,更是万千华侨抗战故事的缩影。这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赓续精神、奋勇前行!”

阅兵开始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抗战歌曲在天安门广场回荡,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群中,毛里求斯新唐人街基金会主席林海岩眼眶湿润。

“这几首歌,我自幼耳熟能详,父亲常常一边哼唱,一边流泪。”林海岩说,作为在海外出生的华裔四代,他在父辈们爱国情怀的熏陶下长大。“1949年10月,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我的祖父林文璇在路易港唐人街升起当地第一面五星红旗。之后每年的10月1日,他都会关闭店铺带领子女参加各种庆祝活动,这份家国仪式感延续至今”。

凝聚复兴力量 共促和平发展

“观礼后,激动之余我更感使命在肩。我将把这份自豪化作继续支持祖国建设、促进中外交流的坚实行动”

纪念,不仅是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一次驻足,更寄托着对坚守和平的孜孜追求。多位受访侨胞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新征程上,华侨华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旅居海外40多年来,梁冠军频繁往返于中美,不仅积极回国投资兴业,还持续助推中美企业合作,为两国民间交往架起友谊桥。“观礼后,激动之余我更感使命在肩。我将把这份自豪化作继续支持祖国建设、促进中外交流的坚实行动。”梁冠军说,“我将当好招商引资的‘牵线人’,让更多人回乡投资兴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侨力”。

周伟也构思了新的文化交流计划。“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守护和平的实际行动,华侨华人大有可为。”他介绍,他所在的侨团近年来创新活动形式,不仅经常举办中巴文化活动,还组织华裔青年回国开展“寻根之旅”,参观抗战历史纪念馆、听老兵讲述抗战故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年轻一代华裔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和平”。

在英国,朱小久积极推广中华文化,还义务担任当地一所中文学校校长11年。她创建的英中律师协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两国法律从业者搭建起交流平台。“和平来之不易。外祖父那代人浴血奋战,为我们赢得了和平的生活。今天,祖国的辉煌成就让海外华侨华人感到无比自豪。”她说,“我们在海外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始终是和平的维护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你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你的眼神,是那样刚毅坚定……”作为旅欧作曲家,朱培华曾与词作家杨晓光合作,共同创作纪念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歌曲《你的那双眼睛》,打动了许多人。“一位外国友人听完歌曲及背后的故事后,高度赞赏中国共产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朱培华表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这段峥嵘岁月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未来,将继续以音乐为媒,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海外华侨华人是促进中外友好、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的民间使者。”马列介绍,从团结挪威侨胞反“独”促统,到举办多场中挪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从坚持多年帮扶家乡希望小学,到助力杭州西湖申遗,“旅居海外30多年,祖国和家乡始终在我心中”。(本报记者 李嘉宝 王慧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8日 第 06 版)

电话:+00393778310143 邮箱:italyxinhua@gmail.com 联系地址:via conte verde 68/A 00185 roma italy

备案号:浙ICP备2021040248号 公安备案号:33112102000139

意大利新华时报版权所有,网站所有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