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客新闻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环球热点)
2025-09-10 06:08:2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类: 海客新闻

马里留学生 阿旭(Yasin Amara Sekou S Dra)

刚果(布)留学生 王子(Itoua Prince Igor)

布基纳法索留学生 卡根贝加(Steve Kaghembega)

坦桑尼亚留学生 斯坦洛(Stanslaus Bunyinyiga Maregesi)

肯尼亚留学生 卡里乌(Jamlick Mwangi Kariuki)

马拉维留学生 阿库泽(Akuzike Mpeketula Mlomba)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平必胜”的呼号声气贯长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这一天隆重举行。阅兵仪式结束后,来自马里、刚果(布)等多国的非洲留学生主动向本报致信,以真挚笔触写下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他们结合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和非中合作成果,表达了对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的深切认同。以下是非洲留学生陆续向我们发来的信。

“我的梦想是马里实现像中国一样的和平与繁荣”

编辑:

您好!

我是阿旭,来自马里。最近我的朋友圈特别热闹,大家都在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内心也深受震撼。怀着难以平复的心情,我想写几句心里话。

我的祖国马里位于西非。80年前,众多西非人民曾被征召至欧洲,参与反法西斯斗争。我们的先辈像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年前,我高中毕业时,父母让我选择留学目的地,我选择了中国,因为这片土地给人以安全感。在这里,有清晨散步的老人,安心读书的学生——这些平凡的场景,正是很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生活。

如今的马里,恐怖组织势力仍存。武装冲突不仅威胁人民安全,更阻碍我们追求发展的道路。这样的局势对马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约束: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和平为基石啊!

令我感动的是,中国始终与我们站在一起,为马里的和平事业提供支持。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力量,中国向马里派遣多批维和部队。维和队员在严酷环境下执行工程保障、医疗救援等任务,甚至为维护和平献出生命。他们的付出,让我真正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中国留学,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如何将和平理念深深融入发展实践。我的梦想是马里实现像中国一样的和平与繁荣。和马里每个孩子一样,我坚信这个梦想终将实现。

凌晨四点二十了,我望向窗外,天色渐明。上海的街道上,已有行人在散步。牵狗的、摇扇的,安静而平和。今年是我在中国的第九年,我常计算着留学的日子——父母年岁渐长,国家也需要我,我很想早点回到马里。我坚信,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真正实现我心中的梦想。

愿世界永远和平!

马里留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阿旭

“许多非洲年轻人把中国视为和平发展的榜样”

编辑:

您好!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希望向伟大的中华民族致以敬意与诚挚的祝福。正是80年前的这场伟大胜利,守护了人类的和平事业。

在非洲,包括我的祖国刚果(布)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曾历经殖民统治与“三角贸易”带来的深重苦难。20世纪以来,许多非洲国家陆续实现了独立,但仍在诸多方面面临现实制约。在中部非洲国家,我们的货币至今仍需在国外印制,工业体系也尚不完善,自主发展仍任重道远。

受中国发展历程的鼓舞,许多非洲年轻人把中国视为和平发展的榜样,奋发学习、磨炼本领,致力于投身非洲各领域建设。今年,我荣幸被评为同济大学2025年国际学生优秀毕业生。我希望用自己所学,为非洲的道路交通事业尽一份力。我和许多非洲留学生都相信,未来的非洲必将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合仁善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中国广邀外国来宾,许多友好交往的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和合共生的理念。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力量,也吸引了许多国家携手同行。多年来,非洲国家与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的合作,取得了许多务实成果。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助力许多非洲国家缓解经济困难,改善了人民生活。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相信中国将继续凭借智慧与力量,继续向前。衷心祝愿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康!

刚果(布)留学生、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子

“中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许多贡献”

编辑:

您好!

我是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卡根贝加,在中国取得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目前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9月3日上午,我在手机上收看了阅兵仪式直播,内心深受触动。

让我最难忘的,是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的时刻。战鹰掠过长空,在轰鸣声中传递出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阅兵仪式上,从铿锵的步伐到维和部队的亮相,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强大军队的纪律与力量,更是中国守护和平、以合作代替对抗的真诚承诺。

中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许多贡献。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下,中国推动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坚持合作而非对抗,倡导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与和平共处,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鸣与认同。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以切实行动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了大国担当。

在中国求学多年,我切身感受到非中合作的真挚与务实。从基础设施共建到投资与贸易合作,从农业技术支援到人才技能培训,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的现代化进程、为非洲年轻人赋能。如今,我选择留在中国继续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希望未来将所学贡献于布基纳法索的绿色发展。我相信,非中合作将在可再生能源、数字创新等领域孕育更多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期待我的祖国与中国继续携手,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上发出更多南南合作、共同繁荣的响亮声音。

布基纳法索留学生、北京工业大学博士  卡根贝加

“中国积极倡导团结协作、互利共赢”

编辑:

您好!

我是来自坦桑尼亚的斯坦洛,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前几天,我收看了中国的阅兵仪式。盛大的仪式令我无比动容,因此,我想提笔写下这封信。

这次阅兵仪式邀请众多国际贵宾参与,传递出对话与合作的强烈信号,彰显了中国对和平发展的坚定承诺。中国不仅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意志,更有强大能力和坚实行动。

中国对我来说一直有强烈的吸引力。2024年9月,我来到北京留学,研究方向为国际发展政策与治理。我渴望学习中国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本国的治理议题中去。

近年来,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从水电站、港口和道路建设,到示范农场、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多个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们的基建设施与民生水平。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倡导团结协作、互利共赢,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不久前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中方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一消息让关注治理话题的我感到振奋。当前,全球南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相信中国将与全球南方加强合作,继续携手探寻全球治理改革完善之道。

未来,我渴望成为坦桑尼亚与中国之间的桥梁,为实现共同的和平、安全、繁荣、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坦桑尼亚留学生、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斯坦洛

“愿合作之光照亮发展之路”

编辑:

您好!

我叫卡里乌,来自肯尼亚,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最近,我正在云南昆明参加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我感受到中国促进文明互鉴的诚意与决心。这封信想记录我当下的感受:一定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学带回家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想,更是许多非洲青年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

2017年,我通过肯中两国的联合培养项目来到中国,这个项目源于蒙内铁路的建设需求,我正是抱着“为国家建一条好铁路”的愿望来到中国。

留学期间,中国的老师和工程师不仅为我们传授技术,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我逐渐理解了中国人常说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中国对非洲真诚的支持。

今年6月,中国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这让我非常感动。我的家乡盛产咖啡,越来越多非洲产品走进中国家庭,不仅会增加我们的外汇收入,也将为非洲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毕业后,我计划把学到的工程技术和经验应用于家乡建设。非中合作为我个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无数非洲青年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愿非中友谊如蒙内铁路般坚实绵长!愿合作之光照亮发展之路!期待肯尼亚与中国携手同行,写下更多和平发展的美好故事。

肯尼亚留学生、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卡里乌

“见证互利共赢的果实挂满枝头”

编辑:

您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几天前,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仪式。气势如虹的阵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既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也有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主张和平、和睦、和谐。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在提供援助时从不附带政治条件,不干涉他国内政。

中国与马拉维自2007年建交以来,合作成果丰硕。从议会大楼、宾古国家体育场,到卡龙加—奇提帕公路,这些项目不仅成为马拉维的国家地标,更切实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中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医疗援助和教育支持等方面的帮助,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非中合作的温度与力量。

在中国求学一年多,我亲眼见证了无人机在农田中高效作业,也学习了先进灌溉技术如何实现农业节水与增产。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正是我的祖国马拉维需要引入的内容。

非中合作不仅带来技术,更点燃希望,为像我这样的非洲青年打开了创业与就业的广阔天地。待学成归国,我期待做非中友好合作的接力者,继续播撒和合共生的种子,见证互利共赢的果实挂满枝头。

马拉维留学生、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阿库泽

信件由本报记者林子涵、王慧琼编辑整理

图片由来信留学生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0日 第 08 版)

电话:+00393778310143 邮箱:italyxinhua@gmail.com 联系地址:via conte verde 68/A 00185 roma italy

备案号:浙ICP备2021040248号 公安备案号:33112102000139

意大利新华时报版权所有,网站所有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