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洒向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溧河洼湖湾,景色如画,市民游客在此休闲锻炼,欣赏秀美景色。
刘成龙摄(人民视觉)
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是青海省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
孙清华摄(人民图片)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人们走进麦田拍照留念;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人们或乘竹筏漂流赏景、或玩桨板竞渡戏水;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人们徒步、观鸟……在旅途中寻找和感受绿意,尽享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成为人们出游的重要内容。
可赏可玩可体验
泛舟前行,低头可见水下鱼群嬉戏,抬头可看两岸绿意葱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小七孔景区鸳鸯湖上,许多游客被“翡翠般”的湖水所震撼。“早就听说这里空气好、水质好、风景好,趁着暑假,全家人一起来放松休闲。”北京游客徐树林对小七孔景区的生态美景连连赞叹。
“可以畅快地游山玩水”,是小七孔景区的一大魅力。据了解,该景区围绕山水资源优势,打造系列新业态,例如暑期推出水上飞人、摩托艇冲浪、皮划艇项目,优化提升传统的鸳鸯湖游船、卧龙谷漂流体验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好生态的魅力。
观察枝叶、气根,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寻找栖息在林下的招潮蟹。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常有的研学场景。该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的红树林总面积230多公顷,是我国典型的沙生红树林区,截至目前共监测记录到239种鸟类和208种底栖动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许多研学团队将这里作为研学目的地。近年来,北海市科学利用红树林、海岛等优质生态资源,推出生态游、海岛游等多条研学旅行线路,开发自然类、地理类、人文类、体验类等18种研学实践课程。
在路上也有好景观
8月,专为看泉去山东济南的江苏游客陈源发现,济南的不少路也很美。千佛山南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在路上,往南可以看佛慧山青峦如黛,往北可隐约看到千佛山古刹。”在社交平台上和网友交流后,陈源得知,这条路也是条景观大道。
能够“边走边看风景”的路正成为游客心目中“没有围栏”的景区。在湖北武汉,105公里长的东湖绿道犹如一条翡翠项链,包括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等8段主题景观道,为游客勾勒出“人、城、湖”共生的美丽图景。沿湖漫步,可看四季不同景。这条绿道成为展现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名片,不仅受国内游客喜爱,也吸引众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据东湖绿道讲解员介绍,今年到访绿道的外国游客数量显著增长,从过去以日韩等亚洲国家为主,扩展到欧美、非洲等多国。
为市民和游客增添更多“路上的风景”,也被很多地方列入规划。今年以来,青海省以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以“山景村色”为节点,加快推进拉脊山、北龙山等10座观景山峰生态旅游风景道建设,形成路景交融的旅游公路网,让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跨县、市甚至跨省的生态景观道还有效带动了区域旅游发展。今年暑期,到福建的不少游客是被“1号滨海风景道”吸引而来。这条全长超1200公里的滨海风景道,串联起宁德霞浦、福州平潭、莆田湄洲岛、泉州崇武等9个沿海县(市、区),方便游客“追着海走”,沿途可在霞浦拍滩涂风光、在平潭追“蓝眼泪”,也能到湄洲岛踩细沙。不仅如此,风景道沿线还嵌入了200余处体验点,例如,游客可去霞浦沙江的传统海带加工坊,亲手晾晒海带;到平潭北港村的手工陶艺吧,体验陶土制作。这条风景道“不仅是景观带,更成了‘闽式生活’的体验长廊”。
看生态也是品生活
窗明几净的藏式民宿内,老板多吉刚送走一拨客人,正忙着收拾、打扫。多吉家的民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一座紧依珠峰的高原小城。随着前来登山的人增多,当地像多吉一样吃上“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办民宿、商店,或是给登山客当向导。过去可不是这样,尽管守着珠峰,人们的日子仍旧过得紧巴巴。后来,国道318升级改造、定日机场兴建,交通更加便捷,当地的厕所、通信设施、应急救援站等也日益完善,这里的旅游业日渐兴旺。
对于这个“金饭碗”,当地人倍加珍惜。定日县始终坚守“保护优先”的原则,推动绿色交通革新,用新能源环保电动车取代穿梭于景区的柴油车,既减少碳排放,也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环保的旅行体验。前往珠峰的游客在为大自然所震撼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当地人生活的变化,“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餐厅、卫生间等,都很不错”。
守护生态,已成为许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百姓的生活常态。
今年暑期,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看竹海的游客络绎不绝,细心的游客常在竹林间看到一些人忙碌的身影,或清理断枝杂物,或排查隐患。他们都是景区所在王府沟村的护林志愿者,自发管护村内植被生态,并配合护林员做好森林防火等工作。据介绍,当地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竹海景区,带来了客流和人气,也带动村民增收。“能吃上‘旅游饭’,是生态的馈赠,这个‘金饭碗’俺们可得护好。”护林志愿者李文献说。(本报记者 尹 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8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