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客新闻
“世界机器人竞技的试验场”
2025-08-22 06:16:3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类: 海客新闻

图①: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加比赛的人形机器人。

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图②: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足球决赛中比拼。

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图③: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奥林1队的人形机器人(右)和北科/武汉大学联队的人形机器人进行自由搏击赛比赛。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8月17日下午,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足球5v5半决赛结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研究生、参赛队伍“光炽队”队员刘铮和队友们带着机器人们离开比赛场。这几天,他们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一遍遍调试机器人性能,最终收获第四名的成绩。

赛场外,这里的机器人队伍和五花八门的比赛,早已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8月14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式开幕。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会聚北京,带着500余台机器人在3天的时间里围绕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

连日来,社交媒体上对“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讨论量和互动量持续高涨,“在北京看机器人们有的是力气和手段”“北京成世界机器人竞技的试验场”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赛场上出现很多“名场面”

运动场上的机器人选手们,最开始是因一些逗趣的场景在网上火起来的。

它们或是在前方无碍的跑道上突然“蛇形走位”,又回到原来的跑道;或是在自由搏击赛场上从背后“偷袭”裁判;或是在绿茵场上运着球,忽然停下向前摔倒;或是输掉比赛后躺倒在地,拒绝握手……

看到这些动态,网友们直呼“好好笑”“还挺可爱的”,调侃说“家里整洁的可以买它们回去添添乱”。网友“酒窝妈妈育儿经”评论:“当机器人学会了‘耍小脾气’,科技的温度便在胜负之外,开出了一朵有趣浪花。”

也有不少网友在观看机器人比赛时,获得了一些人生感悟。

在热门话题“人形机器人跑1500米像极了人生”的讨论区,网友“大人的汉字”写道:“机器人在比赛中频繁出现犹豫、跑错道、原地打转等状况,但仍坚持调整方向继续奔跑,很像人生。某参赛机器人因路径识别偏差反复偏离赛道,却始终未停止运动,最终跌跌撞撞完成比赛,引发全场掌声,结果正确就可以啦!”

赛场上,机器人选手创造的一个个“名场面”,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共鸣。而真正让大家感到震撼的,是机器人们展现出的实力。

冠军争夺战中,宇树北京灵羿科技的宇树H1人形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以6分34秒的成绩摘得运动会首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公Ultra”机器人以21.50秒夺得100米短跑项目冠军,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机器人摘得自由体操金牌,星动纪元的L7机器人在跳高比赛中跳出95.641厘米的高度……

网友“菜宝宝a”在“具身天公Ultra”100米短跑夺冠的视频下评论:“这也太快了,比我跑得快多了。”事实上,这个机器人还在不断迭代进化。据新京报客户端报道,“具身天工Ultra”是100米及400米、1500米赛跑所有选手中唯一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的机器人,全程无需人工操控,这是其继今年4月在北京亦庄举行的首个机器人半马中采用半自主导航后的又一重磅升级。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步,许多网友都很熟悉。网友“别梦依稀笑逝川”感慨:“进步还是快,步态、速度,尤其前几个月我还吐槽后面跟着遥控器,这个直接摆脱了,自主导航。”网友“贰零贰伍只是个开始”联想到春晚的人形机器人:“过年那会儿上春晚还得让人扶,现在才过了半年,这进步速度可真行!”

选手精彩背后是“教练”努力

表演赛、竞技赛、场景赛……在各个赛场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离不开“教练”们的付出。

一张在网上广泛传播的照片中,机器人和负责他们的技术人员都“累瘫”在草地上。机器人是比赛完之后电量耗尽,而技术人员则为了让自家机器人稳定发挥,累得东倒西歪。

一段视频里,在400米田径决赛中,宇树H1人形机器人获得冠军后,技术团队成员当场落泪。小红书上,这一幕也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留言,“我们正在见证科技的步步成长”,“别说技术团队落泪,我也落泪了”,“他们值得,为所有研发人员点赞”……

对刘铮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协作”二字尤为重要。

在之前的预选赛中,刘铮所在的队伍参加的都是3v3的足球赛。“3v3在策略上是没有机器人的通信的,因为人数比较少。从3v3转到5v5,需要做的改进一是定位,因为场地更大,然后就是策略,也就是重视机器人的协作。”

刘铮告诉笔者,他们在编写程序时加入了“优先”的逻辑。“谁最有可能把球踢到对方的半场或球门,谁就是第一个去触球的,其他人员负责辅助。”

技术优化,不止于备赛,赛场上也随时在进行着。

比如,面对实力强劲的德国队时,刘铮和队友们发现对方的主要策略是前锋猛攻,其特点是对方向的把控非常明确,踢球非常快,往往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单刀射门的情况。

于是,刘铮他们在下半场比赛开始前调整了策略,提高了防守的权重。“我们会让更多的机器人去防守,尽可能把球往球门以外的方向踢,无论踢到哪里。目的是不让对方靠近我们的球门。”

下半场的策略优于上半场,就是人形机器人发展日新月异的缩影。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机器人技术的迭代速度是按天计算。“快的话一两天就是一个周期”,苏州魔法原子公司的赛队工程师朱新雨说,该赛队的机器人“Z1”在8月16日一跃跳出52厘米,获得跳高项目季军。取得佳绩的背后,是在备战的两周内,这款机器人的算法升级了三四次。

是竞技舞台更是学习平台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飞速发展。对于行业来说,像这样的竞技舞台,也是互相交流的机会。

“人形机器人到底是炫技还是真有实力?这样的疑问从它们诞生之初就有。不过,在本届运动会里,从工程师忙碌的身影可以看出,赛场上的机器人都是专业选手。”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前沿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而本届运动会举办地北京,也以约占全国1/3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跻身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全国前列。

央广网报道,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介绍,此前的马拉松重点比拼耐力,这次运动会进一步考验了机器人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协作能力。“我们要搭建一个通过实战检验技术的平台,大家在相互竞技中能够发现,哪些技术还需要攻关,哪些环节是薄弱点,这样共同促进行业进步。”

刘铮对此深有感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同台竞技,非常震撼。当站在‘冰丝带’赛场的一刻,我就觉得,我们不只是在比赛,而是站在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去看。”

刘铮举例说,他们和澳大利亚队、新加坡队、荷兰队,在四分之一决赛时都曾对战。通过比赛,学习、收获很多。“主要还是学习他们去调整踢球的力度。德国队注重带球,而荷兰队能够做到调整好后,一脚就可以直接从中场踢到我们的禁区。回去之后,我们需要在底层算法、定位精度上下功夫。”

“光炽队”指导老师之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秦宇飞告诉笔者,不光在校学生,很多已经毕业的该队创始人、前骨干们也很关注此次比赛。“有时间的话,他们会回答师弟师妹们的问题,对代码编写给出指导。因为好多代码都是‘祖传的’,往往只有当时的编写者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次赛会给学生和机器人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契机。秦宇飞向笔者展示校队微信群的聊天记录。

“翻遍代码,就找到这几个控制接口,不知道哪个能实现内脚踝勾球的控制动作。”

“这个动作可能是单独训练的。”

说话间,还有新人被邀请加入群聊。

赛会既是机器人领域专业人员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公众了解前沿科技的窗口。

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赛事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国资公司总经理郭永昊表示,现场有上万名观众一同观看机器人比赛,盛况空前。

药物分拣场景赛时,中新网直播页面评论区,网友“小幸福的妈咪”感慨:“科技改变生活。”

8月17日,随着象征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水晶能量方块“智芯”缓缓降落,运动会主题曲《光年》响起,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

运动会结束了,人形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的征途,继续徐徐延伸中。(作者 刘少华 许 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2日 第 05 版)

电话:+00393778310143 邮箱:italyxinhua@gmail.com 联系地址:via conte verde 68/A 00185 roma italy

备案号:浙ICP备2021040248号 公安备案号:33112102000139

意大利新华时报版权所有,网站所有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